close

  個人改名的習慣,在古代雖非常事,但卻比現今要多,改名以下有幾種情況。

  當一個人成人後,生活環境和個人志向都會發生變化。為了表明自己新的志趣,有的人就將名字加以更改,其中,改字、再增加字的情況比改名較多。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本名犬子,字長卿,成人後,因仰慕戰國藺相如之為人,遂改名相如。宋末遺民、著名畫家鄭思肖,原名不詳,只知他是宋亡以後才改名“思肖”,以諧音“思趙”之意;又改字“所南”,號“憶翁”、“三外隱人”,都是為了表示自己一心忠於趙宋江山,不與北方政權合作的志向。明末清初著名學家顧炎武,本名顧絳字忠清。清兵占領南京後,他堅持氣節,不與清合作,當然不能再用“忠清”為字。由於敬仰宋末愛國志士王炎午的忠貞品格(王是文天祥門生,本名王應梅,文天祥被俘後,他撰文生祭,並改名炎午),遂改名炎武,字寧人。炎者大火,大明,含有克水之意。清王朝本稱後金,改國號為清,就是想戰勝明朝,有以水克火之意。

  自己改名的另一種情況是由於避諱,這在古代是比較常見的。凡是一個新皇帝繼位,人名與皇帝名相同者,一般都要避諱。清乾隆皇帝名弘歷,他繼位後,東閣大學士陳弘謀只得改名陳宏謀。有時,連字號也要避諱。唐代名相姚元崇,當唐玄宗啟用開元年號後,就去掉“元”字,改名姚崇。除此之外,古代還有少數為觸諱而改名的。東晉末年,劉裕准備取司馬氏之帝位而自立,一方面剪除異己,風水一方面網羅人才。劉裕曾派人致信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府中的治中開運韓延之,希望韓能歸順。誰知韓延之不僅回信痛斥劉裕,反而將自己的字改為“顯宗”,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“翹”。為什麼?“以劉裕父名翹字顯宗,延之遂字顯宗,名兒為翹,以示不臣劉氏”

  除了自己改名,古人往往因為皇帝的旨意而被動改名。一種是受到皇帝的賞識,表彰而賜名。唐招財代中期的著名宦官李輔國,本名李靜忠,因輔唐肅宗繼位有功,先被賜名李護國,後被賜名李輔國。唐德宗時,曾對駱元光賜名李元諒,燕八八賜名李承緒。明代嘉靖皇帝將張璁改名張孚敬,隆慶皇帝將趙宦改名趙煥。清代如蒙古族著名學者法式善,本名法開文,是乾隆皇帝為了鼓勵他“勉勵上進”而賜名為法式善。乾隆皇帝還賜給一個古代最長的賜名給他的御前行走、蒙古科爾沁王,叫做“鄂勒哲依忒木爾額爾克巴拜”。據姚元之在《竹葉亭雜技》卷一中的解釋:“鄂勒哲依,蒙古語有福之謂也,哲依二字急讀,音近追上聲;忒木爾,有壽也;額爾克,鐵也;巴拜,寶貝也。”

  除了賜佳名,還有賜惡名的,就是皇帝對有罪者,對十分厭惡者,賜以惡名。比較典型的是武則天時,“契丹首領李盡忠及孫萬榮反,後遣兵討之,改李盡忠為李盡滅,孫萬榮為孫萬斬。”另一個是清代的雍正皇帝,他繼位後,下詔將他兩個兄弟,也是兩個政敵改了名,即八弟改為阿其那(滿語:意為狗),九弟改名為塞思黑(滿語,意為豬)。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改名
    全站熱搜

    dgvdfgbfh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